陕西省礼泉县烟霞镇袁家村是一个只有62户人的小村子,这里既没有突出的文物古迹也没有秀丽的自然风光,然而却年接待游客150万人次以上,旅游收入近亿元。
2011年,袁家村被评为首批10个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之一,成为全国休闲乡村建设的“样板村”,吸引了不少来自全国各地的“取经者”。
在“乡村旅游热”带动各地“农家乐”蜂拥而起的今天,袁家村是如何在没有资源优势的情况下脱颖而出的?
开拓创新的精神,“借势造势”的谋略
走进袁家村的村史馆,一幅幅开拓创新的画面映入眼帘。上世纪70年代前,袁家村是一个“电灯没油,种田没牛,干活选不出头”的穷村,全村人住地坑窑里生活。在前途无望的时候,1970年,郭裕禄出任大队长。他带领群众从平整土地开始,逐渐改变农业基础条件,使农业很快翻身,一举成为当地农业战线的标兵。
改革开放初期,袁家村按照企业股份制经营模式,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兴办村办企业,实现了全村共同富裕的目标。进入新世纪后,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的加大,粗放式的工业发展路径已走到尽头,袁家村到了转型的十字路口。
面对新形势,袁家村党支部一班人不等不靠,通过组织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邀请专家学者,利用新闻媒体,广泛征求各方意见。2007年,袁家村确立了依托大唐陵园的区位优势,打造休闲农业名村的发展思路,面向社会公开征集好点子,“30万元买点子”在社会上引起了不小反响。最终经过与专家学者探讨研究,确立了打造“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发展目标。
在商品过剩的时代,“好酒不怕巷子深”已经成为历史。好酒如何走出长长的巷子,就不得不借势、造势,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袁家村距离唐太宗李世民陵山不远,通过打造关中风情体验,可以借助大唐盛世文化提升袁家村吸引力。”袁家村村主任郭俊武说,“游走大唐盛世,体验关中风情,来袁家村看古镇、游昭陵,已经成为袁家村休闲旅游的特色招牌。”
求变求异的理念,“放水养鱼”的策划
袁家村地处渭北高原和关中平原的交错区域,村域范围内没有什么地文景观和水域景观,自然旅游资源禀赋较差。袁家村本身的历史遗存并不充足,全村建筑格局基本上是文革后修建形成的,没有文物遗址和文保单位。
“袁家村要想在关中地区的乡村旅游发展中脱颖而出,就必需根据自己的资源特点,明确自身旅游形象定位,设计出独特的旅游产品来。”郭俊武说。
自2007年开始,袁家村开始打造以“关中印象体验地”为主题的旅游形象,投资1600万元复建关中民居、街巷,建成民俗、民风体验一条街,品尝关中小吃,集中展示关中农村自明清以来的农村生活演变。
为了提升“关中印象体验地”的吸引力,袁家村敞开大门广纳贤士。按照统一规划,袁家村将代表传统关中民俗的小吃、工艺品等都融入民俗一条街。老式榨油坊、豆腐坊、酿醋坊、织布坊、辣椒坊、磨面坊等都需要经营户,袁家村没有把这些交给自己村民,而是邀请做法最地道的外村人前来经营。地盘是袁家村的,房子是袁家村盖好的,免费使用,不收取任何税费,挣的钱全部归经营者。
袁家村将这种经营理念称为“放水养鱼”。郭俊武说:“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吸引有好手艺的人前来落户,将最正宗的关中味道传递给游客,提升袁家村的吸引力。”目前,袁家村现有农家乐、小作坊、酒吧等经营户200多家,袁家村人自己经营的只占到三成。
文化创意铸品牌,走出民俗“国际范”
为了增加游客滞留时间,袁家村不断扩大游览区域和体验项目。如今,走在袁家村的街道上,不仅可以看到古朴的关中老宅,随处堆砌的农耕工具,还可以摇一摇古井的辘轳,推一把磨面的磨盘,拉一下茶炉旁的风箱,又可以感受略带“土气”的西餐厅、酒吧,更有南方风韵的“秀气”客栈提供住宿。
据袁家村管理公司总经理李晓燕介绍,如今的袁家村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投资商的关注。目前,袁家村正在兴建一条文化街,是以各种文化创意以及潮流小店为主,已经有不少客商前来洽谈。近日,加拿大一家企业已决定在袁家村投资开办生态农场和有机农产品超市,与袁家村合作发展现代农业。
在民俗街道中心,有座百年历史的老宅子,古老的建筑内是一位希腊客商和袁家村共同合作开发的西餐厅。“这是我们和外商合作开发的第一个项目。”郭俊武说,“小小袁家村,也走国际化道路呢!”
位于袁家村街道的阿兰德会所也是吸引外资投入,进行国际间合作的项目。“投资人是一位希腊客商,他很喜欢中国文化,也去过很多地方,但最终选择在袁家村发展,就是被这里独特的民俗文化所吸引。”李晓燕说。
“我们要把袁家村打造成一个品牌概念和陕西的‘小丽江’,让游客在这里充分享受一种惬意的生活方式。下一步,我们还打算把袁家村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旅游品牌,并逐步开拓海外市场!”郭俊武信心满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