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对改变村容村貌的热情很高,但普遍的问题是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
要创新机制
廊坊全市有超过3000个行政村,打赢农村面貌改造提升攻坚战的任务艰巨。
“村里对改变村容村貌的热情很高,但普遍的问题是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永清县韩村镇人大主席于建波说。囊中羞涩是很多村街“改头换面”的现实困难。
钱从哪里来?马江水介绍,一方面,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今年廊坊市级财政拿出2.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这是廊坊历史上对农村单项行动投入最大、最集中的一次。另一方面,加大资金整合力度,截至4月底,17个市直相关部门已整合落实涉农项目资金24项,总额达1.9亿元。“今年年底,我们要评出20个市级精品村和15个先进乡镇,分别给予100万元奖励。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
然而,农村面貌的改造,仅靠财政投入还不够。“政府应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但并不意味着政府包办,而应该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廊坊市市长冯韶慧表示。为此,廊坊市不断鼓励引导社会投入,注重市场化运作,尝试村企合作筹集资金等方式,形成了多渠道、全方位支持改造提升行动的工作合力。
面对现实困难,各地也在探索各自的推进模式。
在永清县韩村镇九兴区漂亮的街心花园,记者见到了正在乘凉的刘德明老人。“我原来是张常沈村村民,家里有5间平房。现在搬进了九兴区的新房子,楼上楼下200平方米。建设新房子一分钱没花,旧房子折价后,还剩下了几千元。”为了更好地推进新农村建设,改变农村旧环境,韩村镇实施了“并村联建”的方式,把分布相邻、规模较小的8个村统一规划搬迁,集中建设新型农村社区“九兴区”。8个村农民在新社区建新房子的钱来自老房子的折价等。
“九兴区”建成后,村庄占地由原来的2292亩减少到949亩,节约土地1343亩,有效解决了“城镇建设没有地,农村改造没有钱”的问题。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强合作社,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改变村庄环境。”——
靠产业支撑
农村面貌改造提升工程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但要真正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还要发展农村经济,培育优势产业,以业为根,增加农民收入,这也是强化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的内在动力和经济基础。
安次区杨税务乡孟村是远近闻名的瓜果种植特色村。经过20多年的努力,现在全村在2400亩耕地上建起了2000亩大棚。“村民富了,改变生活环境的愿望也就强烈了。”孟村党支部书记朱静平说。
2011年,孟村投资130万元完成了全村所有田间路的硬化,投资60万元对村内自来水管网进行了改造升级,达到了全天候供水;去年,村里又陆续对村内各条道路进行了硬化,修建了沿街花墙等设施。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做强合作社,带着村民增收致富,另一方面,我们要继续改变村庄环境,让村民住得舒心。内外齐发力,才能带领大家过上真正富裕幸福的日子。”朱静平说。
对于面貌一新的九兴区,现在韩村镇考虑最多的是它的后续发展问题。“我们根据全镇产业发展规划,通过招商引资吸引了绿野仙庄、大千世界森林温泉度假村等16个旅游服务项目,这些项目建成后可提供就业岗位4580个。”于建波说,韩村镇还将深挖现有的农产品资源、独特的文化资源,发展农业观光、农家接待等乡村旅游产业,使工资收入、自主经营收入、农业旅游收入等成为农民收入的主渠道。
调查显示,通过在133个农村面貌改造提升行动重点村和530个新民居建设示范村率先实践,引导扶持,廊坊市已启动实施一产项目28个、二产项目445个、三产项目321个,总投资157亿元,带动了2.1万农户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