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通过中国贸易处境的改善,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才能让农民工合理地融入城市。
国家统计局12日发布的201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有三个方面的内容尤其值得重视。一是农民工总量增速呈持续回落态势,2011年、2012年、2013年增速分别比上年下降1.0、0.5和1.5个百分点;二是本地农民工增长无论数量还是速度都高于外出农民工;三是农民工工资水平快速提高,农民工月工资从2008年的1340元增加到2013年的2609元,增长近一倍。这三个迹象,可以帮助我们观察中国经济现阶段的调整方向,在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捕捉农民工变化的大势。
农民工工资增加与农民工总量增速回落有直接关系,最典型表现是几乎每年春节之后都会出现民工荒。农民工工资增加,无论是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基本权益还是拉动内需,都是好事,但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农民工工资快速提高,外向型的加工制造业竞争力下降。失去人口红利,低附加值的加工制造业缺少竞争力,高附加值产业的成长又还要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时,就可能出现产业畸形化,导致经济发展陷入增长的停滞期。而首先受到冲击的,也是相对弱势的农民工群体。
另一方面,当前出现的农民工就近就业,大致有三个原因,一是沿海产业升级,加工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新四化同步”使全国县域范围普遍出现基础建设尤其是房地产建设热潮,吸收了部分本地劳动力;三是第一代外出务工农民工开始返乡。他们的返乡并非一次就回到家乡务农,而是先就近务工,随着年龄进一步增加而最后回家务农。越是年龄较大,农民工就越是就近务工,也越是有更多时间开始务农。
但不管是工资增加还是就近务工,全国近2.7亿农民工的绝大多数,尚未获得在城市安居的就业与收入条件。具体来说,当前农民完成家庭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方式,是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半工半耕:父母在家务农,子女外出务工,一个农民家庭可以同时获得务农和务工的两笔收入。父母在农村生活成本比较低,经济上就会比较宽裕,生活质量也就比较高。这种以代际分工为基础的家庭劳动力再生产,最大的问题是农民家庭的分离,出现了农村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的问题。随着中西部地区产业的发展,农民工就近务工,可以极大缓解农民家庭分离的问题。
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将面临挑战,主要是能否在加工制造业失去国际竞争优势之前,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使得高附加值产业支撑起中国经济的增长。在产业升级完成前,城市难以为多数进城农民工提供体面安居所需的收入和有保障的就业。这个时候,硬性推动农民全家进城,结果必然是进城农民失去农业收入,而城市生活成本又高,全家进城的农民即使有房子住,生活质量也会下降,造成“虚假的城镇化”。
农民工的未来,与中国经济发展息息相关。面对“农民工拐点”的出现,只有通过经济的发展,通过中国贸易处境的进一步改善,通过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才能让农民工合理地融入城市,顺势而为地推动经济转型和新型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