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民发发 » 资讯 » 三农万象 » 挖掘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挖掘农耕文化的时代价值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发布时间:2024-07-24  浏览次数:18
导读:“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书记的这番重要指示,体现了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思考,为我们当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日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调研时指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国际孔子文化节等为载体深化文明交流互鉴,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总书记的这番重要指示,体现了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深邃思考,为我们当前推进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明了方向。

如何对待从历史深处走来的传统文化,是每个国家和民族在走向未来时都要面对的问题。总书记对此始终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秀农耕文化是我们的精神财富和软实力来源,不仅不能丢,还要大力弘扬发展。在地方考察时,他经常将农家谚语挂在嘴边:不要听噐噐蛄叫就不种庄稼了;青蛙打鼓、豆子入土;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这些生动的农耕文化记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成为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基因密码,是中华文化鲜明独特的精神标签。

当然,不只是农耕文化,任何传统文化都是历史积淀的产物,不能直接拿来“为我所用”。以时代视角看待历史演变,中华文明之所以成为世界上唯一延绵不绝、从未断裂的古老文明,就在于其创新性、包容性,敢于对文化糟粕予以扬弃,并不断传承发展着文化精华。具体到农耕文化,亦是如此。让优秀的农耕文化一以贯之地传承发展,就要牢牢坚持总书记所说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将农耕文化与时代实践相结合,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要赋予优秀农耕文化创新性的表现形式。向内来看,优秀的农耕文化是村民的精神高地。一些地方通过修志写志、整理家书、举办民俗活动等方式,“唤醒”沉睡的村庄历史文化,“活用”其中契合村庄发展需求的思想观念,打造了一座座属于农民自己的精神营养库。这种借力于历史文化的精神文明建设方式,正是新时代优秀农耕文化融入乡村建设的有益实践。视角向外,农耕文化也是村庄的文化坐标。正值乡村旅游火热之际,有些民俗资源丰富的乡村善用文化资源禀赋,将其与旅游产业成功融合,吸引人们向乡村走来,向外界展现人们喜闻乐见的优秀文旅表演项目和文创产品,让农耕文化“活”起来的同时又能“火”起来、“走”出去。

要赋予优秀农耕文化创造性的时代内涵。优秀的农耕文化代代流传,源远流长,其内涵也必然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延伸、拓展与深化。当下的“光盘行动”呼应着“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的勤俭节约,“休耕轮作”“长江禁渔”的举措契合着“取物有时,取之有度”的朴素生态理念,乡村的“积分超市”映照着“勿以善小而不为”的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优秀的农耕文化正在拥有更加先进的时代内涵和广阔的视野,也因此焕发出历久弥新的生命力。

在优秀传统农耕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过程中,农耕文化的发展空间也在不断扩大。近年来,尽管很多人与乡村之间的地理距离越发遥远,但从心理上却愈发亲近。不管是近几年来城市阳台种菜热、《种地吧》综艺掀起的热潮,抑或是越来越多的中小学校将耕读教育实践活动搬进稻田,增强孩子们对农耕劳动的认知,都证明了农耕文化历经千年的价值韧性。

农耕文化起于先贤,泽被后世。在新时代赋予农耕文化别开生面的表现形式和价值内涵,中华文化必将以更好的精神面貌走向世界、面向未来。

 
 
[ 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使用协议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友情链接

民发发农业网是帮助农户“种的出,养得好,卖的掉”的农业电子商务平台,为农户提供全方位致富保障
民发发农业网是亲民的农业信息网站,助农惠民的好帮手
CopyRight © 2012-2025 MinFaFa Electronic Commerce Co., Ltd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09024770号-3